发布时间:2025-07-18 | 发布来源:刘畈乡纪委 |
“禾苗都快晒卷叶了,这沟渠咋就‘罢工’了!”刘畈乡九田村赵林新屋组胡大叔蹲在渠边,望着渗漏的水渠直犯愁。组里这条灌溉沟渠因年久失修,多处堵塞、漏水,十余亩农田陷入“喊渴”困境,农作物生长岌岌可危。
村民的焦虑,吹响了基层治理的“哨音”。乡纪委获悉后,迅速行动,与九田村“两委”直扑现场,乡村干部踩着湿滑的渠底,逐段排查“病灶”:淤积的泥沙堵死水道,开裂的渠壁持续渗水……问题根源很快被精准锁定。
“让庄稼喝上水,一分钟都不能等!”村两委连夜联系施工队,次日清晨,维修队伍带着工具进驻现场。烈日下,施工人员分工协作:铁锹挖开淤泥,砂浆填补裂缝,钢管加固渠体……浑浊的泥水溅满裤腿,他们却顾不上擦拭,只盯着沟渠里渐渐汇聚的水流。
经过一整天紧张作业,原本“千疮百孔”的沟渠终于重新“欢唱”。清澈的渠水沿着渠道奔涌而下,浸润着干涸的稻田。“前天才反映,今天就修好!咱庄稼人就盼这样的效率!”胡大叔蹲在田埂边,看着水流漫过根系,眼角笑出了褶子。
从“农田喊渴”到“清水润田”,这场与旱情的竞速救援,不仅解了农作物的“燃眉之急”,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。
刘畈乡纪委负责人道:“群众的‘急难愁盼’就是监督的‘靶向标’。纪检监察干部既要当好‘啄木鸟’揪出履职懈怠的‘病灶’,更要做‘护航员’推动问题落地解决。一条沟渠通的不只是水,更是党群之间的‘信任桥’。”